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鄄城县天气预报15天 亳州市蕉城区天气预报查询_鄄城县天气预报15天
tamoadmin 2024-08-26 人已围观
简介1.清明是什么意思2.清明节来历作文3.纪实文学《山东好人——朱启舜》——前言4.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广州·羊城古八景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每遇佳色,常要罗列到“十景”或“八景”中去。羊城八景宋代已有,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及“大通烟雨”。后元、明、清及本世纪六十年代所定八景各有不同,所谓时移势易,翻新
1.清明是什么意思
2.清明节来历作文
3.纪实文学《山东好人——朱启舜》——前言
4.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广州·羊城古八景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每遇佳色,常要罗列到“十景”或“八景”中去。羊城八景宋代已有,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及“大通烟雨”。后元、明、清及本世纪六十年代所定八景各有不同,所谓时移势易,翻新不断。今之羊城新八景已完全不同于从前,为“红陵旭日”、“珠海丹心”、“白云松涛”、“越秀远眺”、“鹅潭夜月”、“东湖春晓”、“双桥烟雨”、“罗岗香雪”。
“扶胥浴日”菠萝庙
南海神庙又称菠萝庙,位于今广州市黄埔南岗庙头村,建于隋开皇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古称“南海广利洪圣大王庙”。其所祀之神为南海神祝融。祝融本是火神,古人认为“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兼为水火之帝;因南方属火,火神也就成了南方之神。韩愈《南海神庙碑》曰:四海以南海为尊,故视融神高于东西北三帝和河伯之上。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南海神庙,称之为祝融的“离宫”。自唐以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祭典;清时还由皇帝派出专使,主持祭典。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南海神。唐天宝年间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其妻为明顺夫人;宋康定二年,加号洪圣,皇祐年加号昭顺;元至正二十八年,封广利灵孚王;明洪武三年,改称南海之神;雍正三年又称为昭明龙王之神。
现存南海神庙主要是清代建筑,整座庙宇由头门、仪门、左右长廊、礼亭及大殿组成,规模宏大,殿宇巍峨,结构布局严整。庙前还有一座清康熙帝御笔的“海不扬波”石牌坊。庙内文物古迹甚多,大门内有宋太宗碑、明太祖高皇帝碑;东廊下有韩愈撰、陈谏书的“南海神庙碑”等近百件石刻。这些碑刻保存了从唐代至清代有关航海及对外贸易的珍贵史料,有“南方碑林”盛誉。
庙中门左侧塑有一尊达奚司空立像,人们传述着一段凄美故事:中国本土原没有菠萝,一个名叫达奚的波斯商人从国外带来了菠萝。他受波斯国王之托,坐船来中国朝贡。船到广州时,达奚登岸拜谒南海神,把随身带来的菠萝树种种在庙旁。谁知当他播完种准备回船赶路时,船已扬帆出海。被落下的达奚望着远去的船只绝望至极,最后竟“立化庙左”。当地百姓感其志诚,伤其不幸,用泥将他的尸体装裹起来,尊之为神,设祭纪念。所以南海神庙又称菠萝庙。
早在秦始皇时,我国就以广州为中心,与今东南亚、西南亚一带有了海上交通往来。在广州曾发掘出该时期的古船台,它能够建造长30米、载重约60吨的大木船。唐时,广州设置主管对外贸易、港口事务的市舶司。唐代宰相贾耽所著《皇华四达记》,详细记叙了从广州到马格达的航路。上述“达奚失舟”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折射出我国古代对外经济往来的盛况。
南海神庙还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即“扶胥浴日”。古时这里江面宽阔,庙前浴日亭能观日出,颇为壮观。南宋诗人杨万里来游时,曾赞南海神庙:“南来若不到东庙(即南海神庙),西京未睹建章宫。”并作浴日亭诗曰:《羊城古八景》古诗句出处:
南海端为四海魁,扶胥绝境信奇哉。日从若木梢头转,潮到占城国里回。更爱五更红浪沸,忽吹万里紫霞开。天公管领诗人眼,银汉星搓借一来。
大通烟雨话传说
大通古寺,位于广州市西南角,其前身为宝光寺;建于南汉,宋时改名“大通慈应禅院”。寺内有高僧达岸禅师肉身,据说“祈祷即应”,祈雨尤灵。据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明万历六年天大旱,众寺僧曾将达岸禅师肉身迎至光孝寺“祷雨随降”。康熙六年,因为祈雨灵验,郡人肖子奇捐资数千扩建寺院,在寺周围种树千株,愈加衬托出大殿巍峨、古寺庄严。四大天王殿前,有一古井,据说井水与珠江相通,民谣有“扁担放井流,鹅潭水上收,阳光照船映,井口见船浮”之说。传说黄昏以后,在井口可以听到珠江边的叫卖声以及夜游小舟的琴歌声。该井还能预报天气,每当天阴欲雨,从井下会升起一股云烟,只是从不冒出井口,为广州一大奇观。相传康熙六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有位借钱替丈夫治病的王氏,年终时扶着病弱的丈夫到大通古寺躲债。在寺门口正遇见债主,王氏走投无路,只好投井自尽。不料井里的云烟竟冲了出来,把投井的王氏托到井旁。债主以为是神仙显灵,再不敢逼债。此后,并泉的云烟始升出井口,人称“烟雨井”。清乾隆下江南时,曾到此游幸,大赞“烟雨”美景,并传旨建了一座“大通烟雨”石牌坊。自此“大通烟雨”成为羊城八景之一。
“珠水晴波”海珠岛
珠江亦称粤江,是我国四大河流之一,是西江、北江、东江的总称。它横贯广州市区,东流入海。古代因江面宽阔称为“小海”。在广州城南的江中旧有一石岛,长约60丈,阔10多丈,嵌镶在碧绿江水中,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海珠岛;因它实为突出江面的一块大礁石,故又叫海珠石,珠江也由此得名。民间传说从前南越王赵佗有一件无价之宝叫阳燧宝珠,他十分珍爱,死后以宝珠殉葬。后来有个叫崔炜的读书人有幸畅游赵佗墓穴,得到那颗阳燧宝珠。消息传开不久,有个波斯商人千里迢迢跋涉而来,以十万贯重金买下阳燧宝珠。乘船回国途中,波斯商人志得意满,看着两岸迷人景色,越发心旷神怡,忍不住从箱里取出宝珠,放在手心细细赏玩。忽然,一阵狂风掀起巨浪,阳燧宝珠趁势射入江中,钻到一块长满青苔的巨石底下。原来是阳燧宝珠不愿离开家乡故土。打这以后,江水变得更加碧绿清澈,那块藏有宝珠的巨石总是浮现于江面,人称“浮石”。古人说南海有“沉水之香”,又有“浮水之石”,所指就是这块浮石。每到晚上,该巨石熠熠发光,似海珠一般。
海珠岛在宋代以前尚未有记载。南宋时侍郎李昂英(字文溪,番禺人)最先在这里结庐读书。他进身仕途后,捐资重建海珠慈度寺。端平二年(1235)摧锋军叛乱,围攻广州城,李昂英只身缒城劝说,叛军才解了围。后人感激其恩德,在慈度寺旁建祠纪念。慈度寺东有向阳台,西有凭虚亭;寺内还有丹霞台,规模极大。寺周围植有十多株巨大榕树,因而岛上古寺幽深,榕荫葱绿,团团红棉似火,使人如置身画中,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海珠秋月”即在此处。如今广州每逢端午赛龙舟时,不少游人到此游泳戏水,观看龙舟比赛,热闹异常。诗人王士祯有诗咏道:“海珠石上柳荫浓,队队龙舟出浪中。一抹斜阳照金碧,齐将孔翠作船蓬。”
由于珠江的泥沙冲积,海珠岛逐渐与北岸靠近,1928年曾辟为公园。1931年,广州建筑新堤时,把海珠岛与北岸陆地连成一片,今天这里已成为繁华市区。
石门返照咏贪泉
石门,在广州市西北郊15公里,是广州与岭北水路交通必经之地。此处地势险要,两山隔水雄峙,横截江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石门乃是吕嘉积石而成。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汉使、南越王和王太后。汉武帝即令江淮一带的楼船队共十万人征南越。吕嘉为抵抗大军,乃在江中积石。岂料楼船将军杨仆统率的大军早已从北江顺流而下,先攻下飞来峡,再破石门,会合由路德率领的队伍,直捣广州城下,一举平灭近百年历史的南越国。古人对石门吟咏甚多,南宋方信儒有诗云:“吕嘉积石浪相传,双阙天开尚宛然,成败古来俱一梦,千秋何似老楼船。”
古代江面开阔,石门狭窄;一过石门,江面突宽。相传夕阳斜照时,石门有时会出现海市蜃楼般幻景,有人流车马、街市楼台。宋羊城八景之一“石门返照”,即由此而来。
石门附近有一口名为“贪泉”的水井,今尚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布政使李凤立的一方石碑,高2.5米,宽1米,中刻“贪泉”二字。据说“贪泉”水颇为神奇:原来,古代广州物产,在中原常被视作珍奇,一树珊瑚,一颗珍珠,价值千金,来广州做官的,常因过分贪财犯罪。俗谚说:“登大庾岭则芳秽之气分;饮石门泉则清白之质变。”认为官吏贪污乃是饮贪泉之水所致。
靠近石门的一段水道又名沉香洲,洲名出于对吴隐之清廉政绩的传颂。相传吴隐之任满北归,由广州乘船经过石门时,忽遇狂风暴雨,几乎覆舟。当他得知妻子带有受礼沉香坠时,即取而投之江中,说来奇怪,顿时风平浪静。后来投沉香的地方积成沙洲,人称“沉香浦”,亦称“沉香洲”。后人在石门山冈上建吴刺史祠以示怀念。
吴隐之,字处默,为东晋濮阳鄄城人。《晋书·吴隐之传》说他:“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标。”任晋陵太守时,生活清贫,妻子自负柴薪。以后升任廷尉、秘书监、御史中丞钦著作部、左卫将军等职,生活仍很俭朴,俸禄散发给亲族。冬天只有一件棉衣,拆下浣洗时,就只能披着棉絮。因他廉洁,晋安帝司马德宗于元兴元年(402)二月,任吴隐之为尤骧将军,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吴隐之经过石门时,特取“贪泉”水饮,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表清,吾知之矣。”并写一诗曰:“古人云此泉,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任广州刺史期间的生活,《晋书·吴隐之传》载说:“清操愈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装饰,皆付外库。”为此晋安帝曾下诏嘉奖:“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可见,贪与不贪并不在于是否饮了“贪泉”之水。传说南汉主刘翙因讨厌“贪泉”这个恶名,命人用泥石将泉湮塞,贪泉虽塞,后来到广州做官的人,不见得不贪。唐朝诗人李群玉有感于此,曾写《石门戊》一诗:“到此空思吴隐之,潮痕草蔓上幽碑。人来皆望珠玑去,谁咏贪泉四句诗。”
“岭南佳境”西樵山
“南粤名山数二樵”。“东樵”即罗浮,以山势突兀、雄伟奇特著称;西樵则以幽雅秀丽享有“岭南佳境”盛名。
方圆40多里的西樵,是个群峰叠翠的古火山,共有大小峰峦七十二座,岩洞穴穴不同;大小瀑布纷纷倾泻,淙淙清泉处处流淌。西樵远距广州120里,但因这里山泉汇聚积成数个高悬的天湖,溢出的湖水奔落于山峰之间,似飞珠溅玉,云雾迷濛,蔚为壮观,故亦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称作“西樵云瀑”。
董必武《游白云洞》诗云:“欲揽西樵胜,应先访白云。”白云洞在西樵山西北麓,它草创于明嘉靖年间。由何中行始辟,其子何亮继志筑室,读书其间,自号“白云”主人。后人以“白云”为此洞名,有“胜甲西樵”雅誉。其实它并非岩洞,而是一个由白云峰、长庚峰、华盖峰围抱成的深谷。兼峭壁和飞瀑之美,有云门听泉、华盖观瀑、鉴湖印月诸景。三峰间,还有大、小云泉自左右迂回,凌空飞泻而下,汇成“应潮湖”、“鉴湖”、“会龙湖”。“白云飞下过三湖”指的就是它们。“大云泉”又名“飞流千尺”,泉水自广塱坪(天湖)奔腾而下,经白水坑成三叠瀑布:上叫龙涎瀑,瀑短而小,流成“之”字形;中叫云外瀑;下段绕崖急泻,一落千丈,有如琼浆倒注,雾卷珠飞。此地山幽水清,在岩下“听琴亭”静听泉声叮咚、流水潺潺,令人遐思无限。郭沫若游此曾写诗赞曰:“危石凌空立,飞泉天上来。珠帘垂百仞,玉磬响千锤。径曲清流转,洞幽静室开。崖分一线天,诗境足徘徊。”
西樵葫芦湖旁,有一塔如插天宝剑直指蓝天,此即从麻奢象林寺移来的白玉塔,又称飞来塔。据传,建塔初期,住持僧在参和尚欲以纯洁白石造七级浮图,用来安放如来舍利子。听说肇庆七星岩水月宫峰巅有这种白石,便雇工开。无奈当时水月宫峰高不可攀,终难以下凿。一夜,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峰巅突然塌下九块大石,垒起恰成塔形。在参和尚大喜,急命石工连夜张灯打凿,四更时完工,用船运抵西樵时,天还未亮。第二天早上,寺僧开门,只见一座高七层、连基座与塔尖共九级的白玉塔,已挺立寺前。和尚合掌曰:“此塔自麻奢飞来”,故名“飞来塔”。
鉴湖西侧,有一常活不竭、水蓝黑如玉、引泉而成的池子,这就是玉池。传说康有为当初在白云洞读书时,常在池里清洗笔砚,池中野鱼吞吃余墨变成文鱼,优哉游哉于水池中,人至而不慌,得景名:“文鱼吸波”。
清幽雅静的西樵山还有两处建于明代讲学风气盛行之际的学府书院遗址,云泉仙馆和三湖书院。当时在西樵诸书院求学的士宦有千人之多,以致山前圩镇冠盖如云,称为“官山圩”,足见当时规模之壮观。
云泉仙馆原名“攻玉楼”,是明末清初学子读书吟咏之地。它位于白云洞山腰,构筑甚为华丽。清道光年间,以供奉吕祖为师的道学不断渗入白云洞内,儒、道、佛三派各踞地盘。其门额上的“云泉仙馆”四个大字,是满清宗室耆英手书;馆内正座是吕祖大殿。门前有华表、石狮,气度堂皇雄壮。两相对比,三湖书院就简朴多了,其门额为清抗英名将林则徐所题。清末著名学者、戊戌维新的主要人物康有为,青年时代曾在此面壁苦读达三年。
云飘雾绕白云巅
白云山位于广州城东北郊,由三十多座山峰组成,它自大庚岭逶迤而来,东北、西南走向,面积2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因峰顶常有白云缭绕,故名白云山,自古就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
白云山有峰壑、松涛,气势磅礴,名胜古迹众多。主峰摩星岭下能仁寺旧址,有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书写的“虎”字刻石,其字体大如直立之真虎,笔力雄浑遒劲。
主峰半山岭左为景泰寺,中有白云寺,右是月溪寺,皆名胜之地。景泰寺为景泰禅师卓锡之地,山谷流泉,林荫夹道,环境清幽,是白云山著名风景区,“景泰僧归”曾为古羊城八景之一。据说法术高明的景泰禅师原是罗浮山头陀僧,当时广州刺史肖誉极想把禅师请到白云山主持法务。景泰禅师不愿离开罗浮山,肖誉就每天把禅师接到广州,陪他上白云山游览,晚上再送他回罗浮山。天长日久,景泰僧对白云山有了感情。当时白云山上没有泉水,百姓生活十分凄惨,禅师决心在山上找出水源。他来到摩星岭挖了七七四十九天,凿了九九八十一个洞,终于挖到一面青铜宝镜、一只石履、一对石蟹。禅师想:“有神物于此,则必有灵泉”。于是竭尽全力把卓锡禅杖往下一点,果然点出一眼泉水,即是“卓锡泉”。而景泰禅师却在山泉喷涌时坐化升天。后人为了纪念他,建了这座景泰寺。在景泰寺左面白云寺内还有九龙泉,相传发现于秦代,泉水甘冽,与虎跑泉同为著名泉水。现在广州一些颇有名气的大酒家像陶陶居,还专门用九龙泉水泡菜呢。
在已辟为山顶公园的云岩,还有蒲涧、滴水岩等名胜。滴水岩据说有风则滴,无风则止。在云岩岩头耸立着一牌坊,上书“天南第一峰”,坊柱上刻有对联:“云开世外三千界,岩倚天南第一峰”,这“天南第一峰”即指摩星岭。
白云山众多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是蒲涧。蒲涧是一条山涧,因涧中盛产菖蒲草而得名,这些菖蒲一寸九节。相传秦朝隐士郑安期修道于此。安期生,原籍山东琅玡,长期在东海边行医卖药,为秦时医术高明的方士。后南来广州,隐居在莽莽苍苍、地势雄伟的白云山,替周围村民施药治病,深得村民爱戴。后因不愿巴结暴虐的秦始皇,自己服食菖蒲,白日飞升,驾美丽的白鹤飞向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岭,得道成仙。
后人为纪念郑安期飞升,乃在蒲涧建鹤舒台,在涧旁建蒲涧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又建郑仙祠。后人还把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定为蒲涧节,七月十五日定为安期生升仙节。每到这两个节日,广州居民倾城来游,十分热闹。蒲涧上游有滴水岩,“飞泉百尺,下泻无地”,是古羊城八景之一,名叫“蒲涧濂泉”。苏东坡来游时,有诗题咏曰:“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林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羊城八景自宋、元、明、清以来多与佛寺道观相关,如“扶胥浴日”、“光孝菩提”、“大通烟雨”、“穗石洞天”等,可见佛事宗教在广州历史上之繁盛。
清明是什么意思
1、中央气象台发布历史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为何会出现这情况?会带来哪些影响?2、因大雾天气日照境内这些高速路段封闭3、山东日照发生强对流天气,导致1艘渔船翻扣,当地取了什么救援举措?4、百度天气显示我们日照市的天天状况是雾霾**预警同时空气质量还是优,这是怎么回事5、山东日照遇强对流天气1艘渔船翻扣,什么叫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发布历史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为何会出现这情况?会带来哪些影响?
据了解,中央气象台在8月12日的下午,正式发布了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要知道,高温红色预警可是最高级别的天气预警。在2013和2017年如此炎热的情况下,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高温预警仅仅是橙色预警,这次所发布的红色预警就已经在橙色预警之上。中央气象台之所以会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主要是今年夏季的温度已经突破了历史同期值,不仅温度最高最强,而且持久度和范围都特别大,更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一些影响。
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温预警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橙色、红色,其中,高温红色预警则是最高级别。中央气象台发布了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也就意味着我国高温天气的范围和强度都达到了一种比较大的程度,多个地区的温度都达到了40℃以上,预计接下来这种罕见的高温天气依然会持续。
持续性的高温天气不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更是对农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如果人们长期处于高温的环境下,往往就会感到烦躁和气闷,身体的温度也会有所升高,不喜欢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高温天气给身体带来的影响会更大,因为老年人身体的调节体温功能相对来说要差一些,所以高温天气很可能就会引发老年人出现各种疾病。
一般来说,正常气候的高温天气,并不会对农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出现异常的高温,无疑会给农业方面带来巨大的打击。由于温度太高又少雨,地面和土壤里的水分都会有所降低,一旦缺水干旱,必然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民必须对农作物加以灌溉,自然就会增加成本,对农民来说利润就会降低,最后影响的自然是农作物的价格。
因大雾天气日照境内这些高速路段封闭
截至01月23日08时40分:山东省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目前,东营、滨州、德州、聊城、济南、泰安、菏泽和济宁的部分地区已出现能见度低于200米的强浓雾,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预计今天上午,上述地区的强浓雾仍将持续。
因大雾,接交警通知:G3京台高速德州、德州南、平原、平原南、禹城、齐河、崮山、万德、泰安西、满庄、宁阳东、曲阜北、曲阜、邹城、峄山站双向入口,滕州、滕州南、枣庄、峄城站北京方向入口临时关闭;G20青银高速K458(鲁冀界附近银川方向主线,禹城南、高唐东、高唐、夏津、章丘(刁镇、章丘西(白云湖、胶州、峡山、高密西、蓝村、高密站双向入口,临淄东、临淄、淄博高新区、淄博、周村、邹平东、邹平西、潍坊东、潍坊、潍坊西、昌乐、寿光、青州东、青州西站青岛方向入口,青岛站银川方向入口临时关闭,潍坊东站出口分流青岛方向车辆;G22青兰高速泰肥、岱岳、肥城南、桃园、肥城西、平阴孔村、平阴玫瑰站双向入口,红石崖、营海、河套、青岛高新站青岛方向入口,青岛西站兰州方向入口临时关闭;G25长深高速博兴、博兴北站双向入口临时关闭;G35济广高速济南、济南北、天桥站西向入口临时关闭;G0321德上高速鄄城北、鄄城、鄄城南、菏泽北站双向入口临时关闭;G1511日兰高速菏泽新区、菏泽南、牡丹、曹县西站双向入口临时关闭;G1815潍日高速潍城、潍城西、潍坊南、昌乐南、安丘南、安丘官庄、诸城石桥子、诸城龙都站双向入口,滨海站日照方向入口临时关闭。
G15沈海高速公路福山、中桥、臧家庄、栖霞北、栖霞、栖霞南、莱阳、河头店、日照北、日照南、岚山收费站双向入口因雾完全封闭,请上述车辆择路绕行。
G1511日兰高速日照、西湖、龙山、莒县东、莒县、沂南、高里、费县、平邑东、平邑、泉林、泗水、曲阜东、曲阜南、兖州、济宁、济宁北、济宁西、嘉祥收费站双向入口因雾完全封闭,请过往车辆择路绕行。
S90日照机场连接线日照机场收费站日照机场入口及日照南立交入口因雾完全封闭,请过往车辆择路绕行。
S7801日照石臼港区疏港高速日照港收费站双向入口因雾完全封闭,请过往车辆择路绕行。
路段施工:
G3京台高速曲阜枢纽(G3京台高速台北方向转G1511日兰高速日照方向匝道、G1511日兰高速日照方向转G3京台高速北京方向匝道,济南(崮山服务区台北方向入口临时关闭。
G35济广高速嘉祥西收费站-郓城南收费站K208+500日照方向施工,暂无法通行,请择路绕行。
G35济广高速王官屯立交济南至日照往返双向匝道封闭施工,无法通行,请按道路通行提示绕行。
G1511日兰高速公路K228+868息陬立交因京台高速施工,京台高速北京方向来车无法转日兰高速日照方向,日兰高速菏泽方向来车无法转京台高速北京方向,请过往车辆绕行京台高速邹城收费站。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山东日照发生强对流天气,导致1艘渔船翻扣,当地取了什么救援举措?
目前正在调查两艘失踪渔船的情况。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竭尽全力进行搜救。同时,山东省应急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各级有关部门根据当前海上安全生产的特点,加强海上交通安全监督检查。气象部门要完善海洋气象服务,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要求海事部门加强与海事和渔业部门的沟通,并及时向船公司和过去的商船发布航行安全信息。要求各级有关部门密切收集强风,大雾天气,船舶动态等信息,并及时通知渔业生产单位,渔村,渔民和渔船,并提醒渔船。及时进行预警和预防工作,以使其不适合航行。
2021年4月30日,市委副书记,李在武主持召开电视会议,安排和部署海上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月波,林艳琴,市秘书长徐桂华出席了会议。会议传达了省安委办《关于进一步做好海上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有人指出,海上生命安全对世界至关重要。要牢固树立底线思想和红线意识,坚决承担落地责任和行业监督责任,巩固船东和船长的主要责任,严格执行“船舶港口管理”,加强对内封闭捕捞管理。在夏季,要调查并纠正渔业生产安全中的隐患,以确保海洋局势稳定,有序和可控。
要做好极端天气条件下的信息预警,应急演练,救援联动等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渔村渔民的安全预警教育,严格调查超航区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超抗风生产,并保持高压监督执法的态势。不航行,不航行。有必要类比学习和调查,密切关注建筑工地,生产厂房,临时建筑设施等区域,加强极端恶劣天气下停工停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严格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会议安排了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的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以及来信来访的处理。要强调的是,要以严格的工作态度认真提高政治地位,继续打好污染防治的艰苦斗争,把“生态阳光”的金色标志更加鲜明。要保持头脑清醒,取务实的调查和整改措施,并取突出环境问题的“大调查,大整顿,大改进”的专项行动,做到立竿见影,变本加厉。调查并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查明并纠正问题,然后彻底纠正。要以一种细致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决收紧责任链,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每个方面都由人来处理,每个环节得到管理,每个问题都得到解决。
百度天气显示我们日照市的天天状况是雾霾**预警同时空气质量还是优,这是怎么回事
雾霾**预警并不是实时监控,而是在昨天或者前天,相关部门根据气象情况推测出的空气质量状况,认为应该会有雾霾,所以就发布了**预警。
这样的推测并不能保证完全准确,所以就会出现**预警天气空气质量呈现优的情况
山东日照遇强对流天气1艘渔船翻扣,什么叫强对流天气?
严重的对流天气是指突然的,严重的,破坏性的天气,通常伴有强对流灾害,例如雷暴,大风,冰雹,龙卷风和局部大雨。强对流风(≥17.2m/s,冰雹和短期强降水(≥20mm/h并伴有雷暴,这是具有重大杀伤力的恶劣天气之一,小型天气系统中会发生强对流天气,但是他的整体空间规模很小,因为一般水平范围约为十公里至两百三百公里,而某些水平范围仅为几十至十公里。
它的寿命很短,并且有明显的突发性,大约一小时到十小时,而较短的寿命只有几分钟到一小时,严重的对流天气是指具有短期强降雨,它发生在对流云系统或单个对流云中,属于中小型天气系统,最近在山东日照,我们遇到了强对流天气,最大风向达到12级,风非常大,一艘渔船倾覆并被周围的其他渔船营救,但是,船上的其他三个人失去了联系。
目前这个事故发生后,地方当局迅速展开了搜救行动,经可靠的调查,仍与两艘渔船无法联系,有关当局目前正在搜寻搜救,该也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一旦发生,就吸引了很多网民,可以说,强对流天气造成的恶劣天气确实是危险的。
从此中,我们了解到海上作业非常危险,因此渔民需要仔细观察天气状况并观看天气预报,发布后,山东省有关部门要求气象部门完善海洋气象服务,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需要海洋部门加强与海洋和渔业部门的沟通,并及时发布安全信息,行业中过去的商船,以免发生更多事故并减少人员伤亡。
以上的回答是我个人的想法,如果还有其他想法可以在下方评论。
清明节来历作文
清明是什么意思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四大祭祖节日。
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为台湾、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日,在澳门则还有冬至。
清明节习俗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像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蹴鞠
蹴鞠(cù jū),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至今我们叫足球。
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左河水诗),则反映了当今我国民间清明节的风俗状况。到了当代中国社会墓葬已大多改为方形小石室的公墓。有《清明》诗云:“乍温复凊雨如麻,郊野草青行迹加。或向陵园寻志石,思亲敬献墓头花。”(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像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网上扫墓 ,2000年以后随着网际网路的发展,开始流行网上扫墓。也就是在网际网路上为逝者创建虚拟墓地或个人纪念馆,然后在逝者陵墓前可以进行上香、献花、行礼等方式扫墓祭拜。网上扫墓也是民政部发表提倡的绿色扫墓方式。[1]
祭拜
祭拜,有的给先人叩头行礼;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濛濛;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属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草木吐绿的时节。悼念之后当仰起头迈向未来,冬天之后就是春天。人们在寒食之时,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几枝柳,看它日后成荫。而且在寒食之时,偶尔会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烧掉了;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补上了。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春风中成长、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清明商机无数。
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几个小朋友愿意碰鸡蛋,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不能吃热食,所以这个游戏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寒食节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称“冷节”、“禁菸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纪实文学《山东好人——朱启舜》——前言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相关习俗
一、传说故事(说明性故事)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二、相关习俗
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明定的国定日。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二)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鸡蛋、鱿鱼、甜饭、芋、笋等。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文/朱秋霞
2021年3月6日,由单县史志办原主任惠正法、古单朱氏理事会原秘书长朱瑞贞发起,单县志愿者联合会赵秀英、副会长冯云霞、古单朱氏理事会会长朱瑞良及本书主人公朱启舜老师、师母李秀芹等人参与,召开了《新时代好人——朱启舜》一书的座谈会。
朱启舜老师是我的恩师,可以说是我文学之路的启蒙老师,因为小升初之际,我的一篇作文被朱老师欣赏,并在全班诵读,对我的鼓励极大。
记得那时的朱老师正处壮年,衣着总是整洁利索的,说话走路都比较快速,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从未发过火,总是以讲道理的方式沟通,全班同学都很喜欢他,可惜只过了一个学期老师就调走了,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清晰。
因我多年在外地,与同学老师疏于联系,多年后,再见到朱老师,他已变成一位精瘦老人,精神依然矍铄。朱老师把写书的任务交给我,以这种方式帮助我,我很感恩!
这次写作机会使我近距离地了解到了朱老师的人生,对我的感触是前所未有的,非常感动,同时也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惭愧,只希望借此机会向老师多学习,希望能不负众望,写好作品,为完成朱老师出书的心愿尽微薄之力。
朱启舜老师出生于1939年的乱世,他的儿时很艰难,解放后十一二岁才得以上学。先后在菏泽小留集、鄄城三中。菏泽一中就读,但没有考上大学,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代课老师,在代课这条路上,他历经了艰苦,因为祖父辈太能吃苦,省吃俭用,买了几十亩地,赶上土地改革划成份就把家庭划为了富农,当时二哥又当了国民党兵,去了台湾,给家庭背景加上了不好的背景,这对家中兄弟几个的打击是很大的,朱老师在政治上也没有了发展机会,写了几份入党申请书都石沉大海。
他对自己要求极其严苛,一定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来,干别人不爱干的活,接别人不爱接的乱班,始终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终于命运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的克己奉公,感动了孔店大队书记刘洪涛,他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刘福学校长一起往县里跑了十几趟。终于使朱老师获得了转正批文,于13年在孔店联中转正。
后又调到高楼联中,把一个乱班教成了模范班,成为县里的典型。1981年调到王坑联中,获得“地区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他参加工作后获得的第一个奖项,此后,调时楼中学,曾借调乡组织室帮忙半年,他的敬业爱岗精神令人敬佩。1985年,在写了六份入党申请书之后,他如愿入党,1995年在时楼中学退休。
退休后,依然不松懈,生活中总是以一个***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修桥补路加写天气预报,助民为乐,几十年间,获得的奖项多多,至2020年,初步统计,他和他的家庭共获得各种证书和奖杯共计54个,他做的事业福泽乡邻,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成为市县乃至省的宣传典型。
朱老师能获得如此傲人的成就,与社会环境和他自身努力分不开,家风传承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朱氏家族在单县是为数不多的大家族,清中期曾富甲一方,乐善好施,赢得了好口碑,形成了朱氏家族“忠、孝、善、义”的家风,后代子孙皆秉承祖训家风,个个品行端正,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也都做到了自立自强,从未出现过行为不端、道德败坏之人。
朱老师的曾祖父朱世强、祖父朱鸿仔、父亲朱德修,一脉传承下来的是朱氏家族不变的家风。祖父辈自小灌输给他勤俭持家、艰苦朴素、乐观豁达、公平正直、吃亏是福、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善良成为他刻在骨子里的教养,因为善良,因为悯农,他始终践行着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利他精神。
进城后,他加入了单县志愿者联合会,在开山公园、在孔子学堂做义工,把“我奉献 我快乐”诠释得淋漓尽致,被社会各界赞誉,他被评为“山东好人”、“齐鲁先锋模范党员”、“山东省首届健康老人”等称号,他的家庭荣获“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
接到写作任务后,发现朱老师个人的材料非常丰富,在材料取舍上有点难度,不舍得放弃每一份材料,就没有了主次和起伏,文章就显得平铺直叙不感染人。
写作搞清楚逻辑关系很关键,因为不管写什么文章,都有一个主题。纵观朱老师的人生,最感人的是,他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永远不气馁,坚持走自己的路,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他如何成为了现在这样的人?
这就是我写作的突破口,尽最大努力展现朱老师的一生,让人们记住《新时代好人——朱启舜》,让后人铭记前人的付出,沿着前人的脚步继续前进!
我初步规划了一个主线,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以在百年社会变迁中,人物的思想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历史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风土人情,避免主观地评论和夸赞,让人物和本身说话,生动客观地还原历史。
但愿我能给恩师及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卷。
2021年5月27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外,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 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拜,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编辑本段]节气“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编辑本段]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象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编辑本段]诗歌《清明》和关于清明的诗歌
清明(原名:杏花村) 杜牧
诗歌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 这首诗文学界基本上肯定这是一首伪诗。第一,这首诗很可能不是杜牧写的,第二,很可能不是为清明写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做客人民网《金台会馆》时指出。
因为这首诗词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过去编杜牧各种各样的集子,这首诗从来没出现过,研究杜牧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有这首诗,后来突然冒出来,标著是杜牧(写的),最早的时候不叫《清明》,叫《杏花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清明时节找酒喝,并不是一个人去上坟,心里很悲悲泣泣,且不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主要是他不是去上坟。上坟主要是带着酒、肉,祭过祖先的人叫做“作肉”,就是有福气的,祖先喝过的酒,我们叫“作酒”,这些酒肉是不能浪费的,一定要吃掉,所以唐代形成的习俗就是先去祭祖,然后把这些酒肉吃了。如果写这首诗的人应该自己拎着酒,不然是违背常理的。所以这首诗词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杜牧的,也不是去上坟。
清明是一个春天的节日,过去的时候有寒食、有清明、有上巳节,后来只剩下清明了,清明集合了过去所有春天节日的特征。有的时候歌咏清明就是歌咏春天,所以清明节的诗词既有上坟的悲喜交集的,也有是纯粹的高兴,就是游春喜悦的大量诗词。
诗歌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黄庭坚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王禹偁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全诗用十蒸为韵,首句借用八庚韵。故前面将蒸与庚青同列了。
高翥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释](1)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2)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高翥(1170~1241) 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
高翥是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
所著《菊□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信天巢遗稿》,有《四库全书》本。
万宽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现代万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有关清明扫墓记载
“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
—— ——《后汉书·明帝纪》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旧唐书·玄宗纪》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编辑本段]《清明》杂志
安徽省大型文学刊物(双月刊)。《清明》双月刊创刊于19年,以发表当代中短篇原创为主,兼发散文、随笔、诗歌等体裁。
多年以来,《清明》在省委宣传部、省出版局期刊处、省文联的大力关心、支持和扶持下,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坚持高品位、高格调,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勇敢地直面人生,不断推出反映百姓生活、揭露现实矛盾、展示心灵变化的文学力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大量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在国家权威选刊中的选载率一直名列前茅。
2000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优秀期刊奖,2004年再次获得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标志着《清明》成功进入中国优秀期刊行列。
《清明》从2003年起,每年拿出三期的版面,推出《中篇专号》。《清明》中篇专号已经成为中国文坛一个品牌,在赢得市场的同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