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
成都天气气压_成都天气气压预报钓鱼
tamoadmin 2024-09-15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一有大雾空气质量就变坏2.西藏那边的气候怎么样四大火炉 火炉城市是中国对天气酷热的城市的称呼。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一年中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子达2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大家把这样的城市称为“火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降价、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购车代步;加上空调的普及,这些都在向大气排放热气。城市里的人口、
1.为什么一有大雾空气质量就变坏
2.西藏那边的气候怎么样
四大火炉 火炉城市是中国对天气酷热的城市的称呼。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一年中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子达2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大家把这样的城市称为“火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降价、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购车代步;加上空调的普及,这些都在向大气排放热气。城市里的人口、高楼、道路密集,混凝土、柏油路使太阳辐射升温快,散热慢,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城市的温度在逐步升高,越来越多的“火炉”涌现出来。
“三大火炉”:民国时期,重庆、武汉、南京是长江沿线较具知名度的大城市,夏季气温比较炎热,被传称为“三大火炉”。
“四大火炉”:长江流域的南昌、重庆、武汉、南京四大夏季气候炎热的大城市被传称为“四大火炉”。 四大火炉中最闷热无风的城市就属南昌。
还有人称重庆、武汉、南京、济南是四大火炉。
“七大火炉”:长江纬度区域的南昌、重庆、武汉、南京、长沙、杭州、上海七大夏季气候炎热的大城市被传称为“七大火炉” 。
火炉城市的说法都源于民间,最早是在中学地理课本上写的“吐鲁番、武汉、济南、南京”。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汉、南京、重庆、南昌
“四大火炉”
民间多将武汉、南京、重庆及南昌并称为中国“四大火炉”。从历史气象资料分析,这4座城市夏季高温天气多,夜间气温高,空气湿度大。
据南京灾难性天气气候研究所专家介绍,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南京、重庆、武汉、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温日的确居于榜前。按照资料统计,四大城市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4.5天;夜间28℃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3.2天,30℃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9天。再加上“满城无风”的闷热,难怪拥有了“火炉”之名。
重庆之热源于地形,“渝炉”堪称老山炼丹,是全国有名的盛夏高温区。今年重庆相比北方高温稍显温柔,6月初的强降雨过程为初夏渝城消去几分暑气,不过重庆人却不为此感到庆幸。家住重庆永川的韩先生说:“重庆的招牌菜是7-8月份的伏夏天,压轴戏是9月的秋老虎,今年的高温还未开始。”而专家解释山城夏季多雨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尘等)的增加影响到太阳辐射,导致了降水量提升,高温日相对减少。”这样的“人工降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污染的“意外收获”。
江城武汉可称“一代炉魁”。此地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汗出如浆,闷热难耐。1934年某日武汉41.3℃的纪录为江城夺得“炉魁”之称。
南京深得江南“夏九九”的精髓:扇子勿离手,出汗如出浴。宁沪两地高温堪称伯仲,不过上海临海地形让南京自叹不如,“因为海陆间气压差,上海的晚上比南京凉爽很多,虽然两地日最高温差不多,但是日平均温度上海就比较低。”南京大学大气系钱教授解释说。
在历史上,重庆、武汉、南京的前三把“火炉”交椅坐得稳当,“第四火炉”归属则一直存在争议,南昌、济南、上海、广州等地都曾榜上有名,最终南昌终于胜出。2003年夏,南昌有22天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9.7℃,地面最高气温超过60℃。市民们纷纷跳进赣江消暑,江上每天呈现千人共泳的壮观场面。同年11月已是深秋时分,南昌某日最高气温竟达31.2℃。眼下“火炉城市”纷纷要求摘帽,只有南昌至今尚未提出申请。
凤凰卫视著名的气象节目“凤凰气象站”中,气象员评出了新“火炉”城市的前三名,它们分别是福州、广州、杭州,至于老四的位置,还有待定夺,老“火炉”武汉、重庆以及“新丁”上海、济南都是候选大热门。
为什么一有大雾空气质量就变坏
风对降水的影响主要在风带上,全球的风带包括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而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风对气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感觉温度中,一是增强人体的对流换热,二是加快空气蒸发,从而影响人体排汗的散热效率。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具体影响
气压带
全球的气压带不管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还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很难形成降水,多为晴朗天气。
如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我国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气的形成;而在低气压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往往会凝结降雨,形成多雨区,如赤道地区,全年处在低气压控制下,终年多雨。
风带
全球的风带包括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而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
根据风带与大陆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迎风岸和背风岸。迎风岸常常受到风带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背风岸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降水较少。
中纬度的大陆西岸是西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信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信风有关,而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则与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
西藏那边的气候怎么样
问题刚好反过来:是因为空气质量变坏才会出现大雾。夜晚一旦降临,空气的温度就会下降,空气里的水蒸气被冷凝成液态水,这时它们会以固体小颗粒为中心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液滴;也就是说固体小颗粒是形成雾的必要条件,如果空气有大量的固体小颗粒(也就是受到污染),我们就会看到有无数的小液滴,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雾。
独特的高原气候
由于西藏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境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以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一)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海平面在摄氏零度气温条件下空气的密度是每立方米1292克,标准气压是1013.2毫克.平原地区空气密度与气压值与海平面相差无几.而位于西藏高原的拉萨市(海拔3658米),空气密度是每立方米810克,年平均气压652毫克,分别是平原地区的62.64%和64.35%,比平原地区少或低三分之一强.平原地区氧气比较充足,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氧气250一260克,西藏高原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150-170克,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其中尤以藏北为最,夏季七月气温大面积低于8摄氏度.
从温差角度看,西藏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的特点特别明显.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较差为18-20摄氏度,而纬度相近的武汉、南京是26摄氏度.年平均日较差,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为14-16摄氏度,而成都、长沙、南昌仅为7摄氏度.定日的日较差达18.2摄氏度,约为纬度相近的南昌的2.5倍.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夏季八月白天气温可达10摄氏度以上,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地处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拉萨、日喀则等地,六月份中午最高气温可达27-29摄氏度,给人以盛夏的感觉;傍晚气温下降,人们又有秋凉之感;气温降至5摄氏度,整夜都要盖棉被;翌晨日出后,气温回升,又给人以春意,真是“一年虽四季,全年备寒装”.
西藏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是一个有利的气候条件.年较差小,冬季气温不太低,在一定高度以下越冬作物能够顺利过冬,可以大面积种植冬小麦和青稞等作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夜间温度低,可以减少植物的呼吸损耗,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四)干季和雨季分明,多夜雨.由于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源地不同,性质不同,控制的时间不同,致使西藏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非常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野非常明显.
每年十月至翌年四月,西藏高原上空为西风急流,地面为冷高压控制,干旱多大风,低温少雨雪,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20%,如拉萨十月至翌年四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3%,故被称为干(旱)季或风季.
五月至九月,高原近地面层为热低压控制,西南季风登上高原.在它的支配下,西藏各地雨量非常集中,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比如拉萨五至九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因此称为雨季或湿季.雨季中,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藏南各地以夜雨为主,可占雨季降水量的80%以上.藏北高原雨季中雷暴和冰雹频繁,如那曲、索县等地一年雷暴日在八十五天以上,是北半球同纬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西藏高原降冰雹的日数居全国之冠.那曲年平均雹日多达三十五天,一九五四年降雹六十四天,为世界所罕见.
(五)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西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藏北高原海拔4500-5000米,藏东南谷地海拔1000米以下.其气候特征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为: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等各种气候类型.
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自下而上,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平原地区从南到北相隔数千公里才能呈现出热、温、寒三带的自然景象,而这里从低到高则出现在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的范围内,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从气候类型的分布看,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1100米以下的地区属于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这里最暖月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3摄氏度以下,比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还高.年降水量2500毫米,个别地方达4495毫米,是西藏降雨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这里森林茂盛,四季常绿,各种热带植物生长繁茂,藤本植物交织缠绕,满山遍野的野芭蕉、野柠檬林和竹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热带风光.这里可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农作物一年三熟.
上述这些地区海拔1100-2500米的地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18-22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终年温暖,雨量充沛,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农作物一年两熟.
喜马拉雅山以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500-4200米,属于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10-18摄氏度,年降水量400-800毫米,能种植小麦、青稞、马铃薯等喜凉作物和温带果木,农作物一年一熟.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藏北高原南部湖盆地区,海拔4200-4700米,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6-10摄氏度,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是西藏的大草原,以牧业为主.
藏北高原北部海拔4700-5500米的地区,属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在6摄氏度以下,年降水量100-150毫米,是广阔的天然牧场.海拔5500米以上的地区,终年积雪,是一片晶珠碎玉般的冰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