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景点天气 景点天气

蒙特利尔1月平均气温_蒙特利尔天气预报30天

tamoadmin 2024-09-26 人已围观

简介1.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成都传递具体路线世事总是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下,人们愈想看清楚就愈会陷入迷茫当中。维基解密如是,气候变暖如是。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天气还这么冷?全球变暖趋势是不是真像某些媒体所言是一些国家的阴谋?碳交易与冰冻圈有什么内在联系?大家渴求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我们释疑解惑。为此,《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秦大河院士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成都传递具体路线

蒙特利尔1月平均气温_蒙特利尔天气预报30天

世事总是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下,人们愈想看清楚就愈会陷入迷茫当中。维基解密如是,气候变暖如是。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天气还这么冷?全球变暖趋势是不是真像某些媒体所言是一些国家的阴谋?碳交易与冰冻圈有什么内在联系?大家渴求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我们释疑解惑。

为此,《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秦大河院士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

同时,秦大河院士作为国际冰冻圈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他还长期组织和参与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IPCC为人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秦大河本人也于2008年获得了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奖)。

记者:2009年11月份的“气候门”使公众对全球变暖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您如何看待全球变暖这一?

秦大河:自从提出气候变化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对这个领域的命题非常感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在科学上是正常的,但是科学答案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我谈的观点,代表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即IPCC这样一个科学团体的共同声音。在我看来,全球气候是变暖的,气候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1860年以来,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5度。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度;第二,全球变暖并不表示每一个地方都变暖。就好像我们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并不代表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注意这第二点特别重要,有些人拿某一个单点来驳斥科学数据的结果,那是不科学的。

关于“气候门”,我想说,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开幕前,俄罗斯的一个网站,公布了黑客**的来自一个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和相关方面的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而事实是,这个气候研究中心就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该组织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气候门”之后,CRU的数据经过了半年多的第三方的调研和听证,被指出结论很科学,没有问题。而一些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中透露出的一些不支持气候变暖的数据被人为删掉,只是科学家们根据数据筛选的原则,把不合理的筛选掉了。现在大多数气候科学家,依然最喜欢使用CRU的数据。BBC播出的那部《全球变暖大》纪录片,BBC驻上海的领事发布声明正式澄清不代表BBC的观点,不代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那为什么出现“气候门”呢?我在此提示一点,既然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政治会议,某些国家的利益集团是不大同意的,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从最根本上把支持的数据搞垮,那么全球变暖就会变成谎言。也正因为如此,媒体报道才会左右摇摆,当然现在媒体也不大出声了。这个无可非议,我认为记者就是要拿最新研究的新闻,供广大读者来了解。

现在人们经常把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每晚的新闻联播以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的天气预报,而不是发布气候预报。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刮风、下雨、打雷、沙尘暴、台风等等。天气相对气候而言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尺度和区域性的一个气象过程,时间从短至几秒钟的一个闪电、一个强雷暴到几分钟的龙卷风,到几天的寒潮或台风。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天气的平均值,这个长时间,世界气象组织明文规定是30年,如以前用的是1961年到1990年,现在已经2010年了,就定义为1981年到2010年。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候变化一般就是这个时间段。气候变化就是指气候的平均值和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气候本来应当是典型的正态分布,但是会出现极端热或者极端冷的离差值。最近的气候显示有更多的极端热,也有极端冷仍然会出现,但是极端热在增加,而极端冷虽然仍然存在,却减少了。这表明虽然全球变暖了,并不等于没有变冷的,只不过少了而已。所以当出现一些低温冷冻灾害的时候,一些人惊呼全球变暖破产了,是不对的,因为那是天气变化,不是气候变化。

我通常会通俗地讲,气候是天气沿时间坐标运动过程中的一定时间段的平均值,或者统计值,所以它必然和天气有一定的关系。

秦大河院士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

记者:现在我国的气象数据资料在世界上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气象数据资料是由哪些组织来整理和发布的,它的权威性如何?

秦大河: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气象数据应该来自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的一个间机构。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平衡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IPCC设有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的工作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正负两方面后果及其适应方案;第三工作组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案。另外还设立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每个工作组(专题组)设两名联合,其下设一个技术支持组。通俗地来说,第一工作组是搞科学;第二工作组是搞地理,即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第三工作组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世界的环境、外交等等方面的工作。IPCC里的科学家都是经过挑选的,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它要求科学家不但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要有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以保持它的地理平衡,实际上是政治平衡,因为气候变化科学太接近于政治了。

我本人作为科学家,从2002年到现在,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所以我对IPCC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IPCC每个工作组选举两名,成为Co-Chair,就是联合。每组两个联合必须是一个来自于发达国家,一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5年和2007年,发表了四次评估报告。我们第四次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一共6个联合,有3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3个来自于发达国家,比如帕乔里,就来自于印度。第四次评估报告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我觉得和这个设置有莫大的关系。

IPCC除了科学的人员组成之外,还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它的基本的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是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IPCC的报告必须在尊重政策的基础上,保持中立,不能偏袒,它有一系列的附加条约。报告并不是我们这些科学家写完就完事,这些报告要经过三轮“大考”,第一轮要送给全世界的同行专家,一段一段地让他们审阅、提意见,之后我们召开全体作者会议,由每章的两位负责人,带领完成本章的七八位专家,对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刺耳的还是吹捧的,同意的还是反对的,逐条给予答辩。然后修改出第二个版本,送给聘请的专家,再来第二遍Review,再逐条答辩一遍。最后,要把报告的主要文件,浓缩成一张三十页的,叫做SPM,就是决策者摘要,拿到联合国,在各国代表团会议上,由我们两个联合作为负责人答辩。在通过第四次评估报告时,我和工作组的另外一个联合,一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了四天四夜的答辩。我这么棒的身体,能够走过6000公里跨越南极,而在这儿两天之后我就开始发烧。答辩的时候不能出去,连上厕所都没时间,你必须坐着,回答各个有关专家或单位像炮弹一样激烈的提问,这些提问比我们的报纸要激烈得多。

可以说,在我的科学生涯当中,IPCC的这种科学管理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最具有权威性的。

目前,IPCC的数据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很遗憾,我们中国由于科学水平所限,没有独立的数据资料。我国现在最好的资料在中国气象局,但这些资料也主要是1880年以来的数据,大部分是1950年以后获得的资料,平均起来也不过六七十年。也有长的个别站点有一百多年的,但是那些站点的资料,有一部分是教会、有一部分是殖民者测的。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了6000多份科学资料,来自中国的只有87份,占总量的1.3%,和2005年第三次评估报告占1.2%相比,没有大的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更多的文献被引用进来。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在气候变化的科学上,无论是想为国家服务,还是想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而话语权就是你的科研成果。

秦大河(右一)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在IPCC看来,目前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秦大河:IPCC谈气候变化的时候不光是有前面提到的时间尺度,它还有空间尺度。我们之前讲过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现在我要谈一谈气候系统,就是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当今意义上说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指气候系统变化。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冻圈组成。现在大气圈变暖、冰冻圈缩小,水平面上涨和生物圈、岩石圈的变化都表明全球变暖的趋势。

IPCC主要反映的是175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为什么定为1750年呢?IPCC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1750年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开始的时期,它的标志就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那时起,人们砍伐森林,烧掉了大量的木材;之后,人们发现煤和石油是更好的能量来源,于是把大量的化石燃料也挖掘出来用作燃料,所以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而且IPCC认为,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权重在加大,在90%以上,这也是引起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极为反对的观点之一。他们会说,气候变暖不能全部归咎于人类活动,比如太阳的剧烈活动、火山频繁爆发都能很大程度地影响气候变化。

我可以用数据来证明,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地球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是每平方米1368瓦,我们把它叫做地球常数。而太阳辐射经过短波入射和温室气体的长波反射,最后真正用来加热地表的能量是每平方米240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太阳常数到现在基本保持不变,这就说明日地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温室效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地球表面被大气圈包裹,大气圈里面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钾、氮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它必须是一定量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因为太阳的短波辐射进来,长波辐射出去,其中有一部分长波被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断以后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增温效应。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圈,或者大气圈中没有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8℃,有了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是15℃,相差33℃。这个温度正好适合于大自然的休养生息和人类的生存繁衍。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每平方米240瓦这个数值发生变化,增加了会变热,减少了会变冷。火山活动也会排放温室气体,但是在1750年以来,它对全球变暖的贡献量我们都已经计算出来,它大概是人类活动量影响的1/130,火山活动属于自然变率。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南极凯西站,打了一个深千米的钻洞,获得了过去2000年的冰心。从这个冰心里面的空气中获得的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的一个曲线可以看出,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在280ppm(ppm是百万分之几,ppm浓度表示每1百万个空气分子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左右,到了大概1750年前后出现了拐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2009年11月份获得的数据,这个数字大概达到了388.9ppm。

我们来比一比,1750年到现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大概增加了三分之一,水汽从3900ppm增加了200个点,也就是增加了5%,甲烷增加得更少。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当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大概在63%,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以上数据都毋庸置疑地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的预测远远没有天气预报那么可靠,也不如天气预报准确,只能大体上给出一个未来发展趋势的轮廓。科学家的天职就是探索。我认为科学家最好的一种表现就是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使得我们预估的结果越来越接近于真实,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秦大河(左二)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怎样从冰心里面获取大气浓度的数据?这个数据可靠吗?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取什么方法来应对?

秦大河:二氧化碳浓度的数据是可靠的,它是全球36个大气本底站测出来的。过去2000年的大气,科学家就是靠冰心来获取的。在冰冻圈,降雪没有经过相变,直接从雪变成了冰川冰,一层又一层的降雪变成冰川冰,导致冰川冰里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密度也不断变大,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叫密实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导致冰川冰里面的气泡随着深度的加大而减少。比较浅的冰,我们还能用肉眼看到气泡,当这个冰到了2000米、3000米深的时候气泡没有了,被压到冰晶体之间的界面上。所以外国的科学家在南极工作的时候,把敲碎的冰放在倒有威士忌的杯子里,发现冰块噼里啪啦作响,这种“会唱歌”的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有人意识到这是冰里的高压气体冒出来产生气泡的声音,这气泡肯定是上古大气的气泡,不是现在的。于是就想出在冰层打钻,然后从钻出来的冰心获取上古大气的想法。这也是我现在在冰冻圈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

面对全球变暖,我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节能减排,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认为,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产生的效应,其作用时间大概是几百年,这个很重要,这就意味着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大气圈里面继续在起作用。而这些温室气体是谁排放的呢,是先发展的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发达国家。这就为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科学基础。

这就需要各国坐下来谈判,共同来减排。我减了你不减,你减了我不减,都会造成全球变暖,怎么办呢,只有共同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就是为什么有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有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什么有坎昆会议。我相信,有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协作,温室气体的排放一定能得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一定能得到缓解。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成都传递具体路线

最佳旅游时间:6月-8月。夏季是节庆黄金季节,蒙特利尔积蓄了一个漫长冬季能量要在这个季节全面释放。各种特色的节庆活动都会在这个时候上演。蒙特利尔在几个气候区的交际处,因此天气变化多样。这里降水丰富,平均每年冬天降雪量为2.14米,高于莫斯科。平均年降雨量为8毫米。每年要耗费5000万加元清扫积雪。夏天最潮湿,但人们能尽情地享受一年里最多的阳光。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日平均气温为10.4°C,平均最低温度达到14.9°C。由于冬天常有风,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还要低得多,因此当地气象预报常把风力降温的因素考虑在内。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七月,日平均温度为20.9°C,日平均最高温度为26.3°C。历史上记录的最低温度出现在1957年1月15日,为37.8°C。最高温度1出现在15年8月1日,为37.6°C。中高湿度的气候在夏天很常见。春秋两季月降雨量在55到94毫米之间。春秋则有少量降雪。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成都传递路线已上报省组委会并得到北京奥组委确认:6月17日晚上,奥运圣火运行团队抵达都江堰市,6月18日上午8:00在都江堰市举行起跑仪式并在都江堰市传递,都江堰市传递全程7公里,运行时间90分钟;11:00在遗址博物馆南门外举行迎接圣火到达和起跑仪式,此后经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最后到达天府广场结束传递,市区传递全程37公里,运行时间300分钟。

成都20处景点静候圣火

“坐在阳台椅子上,泡上一杯花茶,手中端着最新型数码单反相机,等待火炬传递大军的出现。”相信这是很多渴望亲眼目睹奥运火炬传递盛景的人们最大的愿望。所以,火炬传递线路的安排,也就成为成都、广安、绵阳、广汉、乐山、自贡、宜宾七大火炬传递城市无数市民关心的重要悬念。

火炬传递,是四川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一项活动安排,涉及市民众多、线路超长,安全保卫难度极大。正因为考虑到安全等多种因素,绝大部分城市均没有公开详细的火炬传递线路安排。不过,随着奥运临近,一些城市基于奥运的需要,开始逐步透露传递信息。

北京的火炬传递线路,日前已初步公开。据悉,火炬在北京传递的三天,将途经18个区县、56个景点,最终传递路线将构成象征着和谐之旅的汉字“和”。

据了解,四川的火炬传递线路已基本确定。在成都,传递线路将途经二十来个景点,有关人士分析:、杜甫草堂、武侯祠、文殊院、合江亭、琴台路、天府广场等,应该都涵盖在内。成都的火炬传递线路总长距离,将达到近38公里。每名火炬手的传递距离,达200多米。火炬传递需要的时间,将高达6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城区内相当一部分地区,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奥运火炬传递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关注二

点火如何“天人合一”?

北京奥运会将以什么方式点燃圣火?张艺谋“吝啬”地透露说,点火方式将是“天人合一”。由于开幕式的点火方案是最高机密,目前对“天人合一”具体方式有所了解的,只有10个人。

张艺谋的想法是,要利用整个体育场,要根据“鸟巢”的特点去构思,要做到的就是“天人合一”,而点火仪式将把这种思想推向极致。张艺谋透露,“根据点火方式的创意,我们就在“鸟巢”特别安装了我们的东西。”

在历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点火仪式的成功与否也往往成为了人们对于一届奥运会开幕式成功与否品评的重要标准。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纺锤型的主火炬以转轴的形势完成了最终的点燃动作,照亮了爱琴海夜空;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弗里曼踏入水中的那一刻令所有人诧异,但是随即“水火交融”的场景却永远地留在了大家记忆的深处。

1996年的亚特兰大,老拳王阿里颤抖的手臂完成了火炬的最终使命,而人文的关怀也成为了那届奥运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在巴塞罗那,当射箭这一原始的方式点燃了主火炬的时候,却收获了惊人的好评。

北京奥运会,我们会以复古、传统、人文、科技还是另类的点燃方式呈现?相信这是奥运最值得期待的最精彩的一大悬念。

关注三

圣火,如何登顶珠峰

奥运火炬传递时间安排中,唯有登顶珠峰时间没有明确。因为火炬登顶珠峰,不仅取决于登顶队员的能力,更取决于珠峰当天的天气状况,这一罕见的珠峰行动,必须“看天吃饭”。

火炬能否登顶珠峰,其实包含了两个悬念:一是登顶队员的珠峰行动实际会遭遇哪些困难?二是火炬在珠峰能否顺利点火?

曾经攀登过珠峰的本报记者刘建介绍说,“成功攀登珠峰,取决于队员的心理、身体、高原适应能力以及气象预报、天气状况等因素。”他预计,“珠峰行动肯定会取得成功。”

目前,火炬登顶珠峰的攀登路线,已进行了反复测试。中国登山队已顺利在海拔7028米处建立了大本营,同时还在海拔7790米处建立了营地,并在去年5月成功登顶测试。测试人员宣布,“奥运火炬在珠峰极端环境下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已被攻克。

按照,登顶珠峰的火炬手团队,将选择在今年5月的某一天,在珠峰具备登顶条件的情况下,实施圣火登顶行动。负责登顶珠峰的火炬手,将全部由国家登山队的队员担任。

尽管目前的准备已经万事俱备,但大自然是否会调皮、捣蛋,影响我们的行动,目前还难以确定。火炬在低温、强风、低压、缺氧等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燃烧问题,能否确保不会出现意外?攀登珠峰是否一次成功?诸多悬念,将在5月揭晓。

关注四

谁来最后点燃主火炬?

2008年8月8日晚,谁将在“鸟巢”点燃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台?北京奥组委执行副蒋效愚曾表示,最后一位火炬手的身份是奥运会的重要悬念之一,要留到最后一刻才能揭晓。本报记者日前在访奥运会开闭幕式部副部长朱虹时,对方仅透露说,“点火者将是一名世界级体育明星。”

符合这一条件的国内选手,刘翔、姚明的呼声最高。然而,刘翔、姚明是否真的会成为最终的最后一名火炬手,尚难以判断。像许海峰、邓亚萍这样的退役名将,也具有竞争的强有力资格。

许海峰是年为中国夺取首枚奥运金牌的射击名将,零的突破已让他成为中国体坛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另一位乒乓球名将邓亚萍,她是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退役后曾在国际奥委会任职。有媒体称,“不排除杀出黑马的可能性”。

有人认为,最终的人选,往往并不是之前呼声最高的候选者。2004年雅典奥运会,最热门的三个主火炬手人选是悉尼奥运会200米跑冠军肯特里斯,三届奥运会举重金牌得主迪玛斯,希腊足球队队长扎戈拉基斯,但最终由亚特兰大奥运会帆船金牌得主,卡拉马纳基斯举起这最后一棒。

2008奥运会,会给我们意外吗?

关注五

传递,中国有何亮点?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奥运理念,诞生不同的火炬传递方式。

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中,擅长滑雪的挪威人用滑雪方式传递圣火。在1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火炬接力期间,加拿大为了显示其科技能力,利用人造卫星完成了雅典到渥太华的奥林匹克圣火的传递。阿尔贝维尔199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从雅典到巴黎的圣火传递中使用了超音速协和飞机。

除上述空中传递方式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接力期间,美国人利用在其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交通工具,如印第安人的独木舟、传送快递的驿马、密西西比河上的汽船、世界上第一条贯穿大陆的联合太平洋公司铁路等进行火炬接力,充分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2000年悉尼奥运会,使用骆驼在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地区传递圣火,还在著名景点大堡礁第一次进行了水下火炬接力。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给世界带来新奇和惊讶。

火炬于5月4日开始进入祖国传递,各城市会取什么样的传递方式,目前还不得而知。火炬在中国传递期间,能否让世界记忆,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奥运圣火趣闻

卫星传递1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东道主别出心裁地“玩”起高科技,火种到达雅典后,只花半秒钟时间,用激光传至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再反射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然后才进行了短距离的传递。不过因为这种做法有悖于传统火炬传递的创意,遭到非议。

收费传递年美国洛杉矶,美国将商业机制引进火炬接力。组织者在美国划定10000公里路线,只要交纳3000美元,报名者便可参加1公里接力,而且能够得到一个复制的火炬纪念品。虽然这样的做法为组委会集资到3000万美元,但由于反对者众多而被禁止。

婴儿传递1988年韩国汉城,10名1988年出生的婴儿和他们的母亲一起把火炬送到了目的地,这也是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参与者年龄最小的一次火炬传递活动。

火炬遭“抢”2000年悉尼,在奥运会开幕式前,当火炬接力者持火炬行进在海边时,一名观众突然冲出,抢走火炬,要扔向大海。幸亏保安人员及时赶到夺回火炬。

雨灭圣火 第21届(16)蒙特利尔。在离奥运会闭幕还有5天时,一场持续了20多分钟的大雨浇灭了圣火台上的圣火。场地监督见状,赶紧冒雨冲上圣火台,从口袋里拿出打火机,重新点燃了圣火。圣火委员会最后认定,用打火机点燃的圣火无效。旋即用场中央的安全灯取来火种,重新点燃了圣火。

天降火炬1994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一名手持火炬的运动员身背降落伞从飞机上跳落。